樂自心中來
文/見俯法師


  在這個世界上,同樣的山河大地,住著不同的人,有不同的想法、感受及價值觀。有些人認為擁有財富是最快樂的,有些人則認為擁有嬌妻美妾是最幸福的,也有人認為功成名就是最可喜的、權勢地位是最威風的、山珍海味是最棒的,當然也有人認為閒來沒事睡到日上三竿才是最舒服的……這些事物雖然很吸引人,但擁有之後,是否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、無憂無慮、無牽無掛的日子?

  世上的事物沒有絕對完美的,也沒有永恆不變的,感官的快樂也是如此。財富雖然使人享用無缺,但是世上仍有財富買不到的東西;嬌妻美妾固然令人感到幸福美滿,一旦面臨生離死別,卻使人心痛如割;功成名就雖然風光,一旦掌聲消失卻令人失落不已;位高權重令人尊崇,卻容易遭到小人的嫉妒、排斥和覬覦;山珍海味固然美味,如果天天吃,日子久了,還是會感到厭煩。

  畢竟,外在的尊榮替代不了內心的煩惱,物質的豐富填補不了內心的空虛,佳人的陪伴免不了無常老病的逼迫,到底,真正的快樂是什麼?

  由於心念不同,有人即使在最好的環境,仍會煩惱痛苦。歷史上有名的大富豪何曾,日常生活揮霍無度,日食萬錢,面對珍味佳餚、玉露瓊漿卻仍感嘆不知該吃什麼好?享受著種種奢華,心中卻仍為著尚未得手的利益感到悶悶不樂。他們,並沒有因為豐厚的物質條件而感到快樂。

  相反地,有人在最差的物質條件下,卻自在快樂,例如:《論語》〈雍也篇〉中,孔子曾稱讚顏回:「一簞食,一瓢飲,居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」顏回的心願是篤志行道,即使是無隔日之炊的生活,依然樂在其中。戰國時代的隱士顏斶不慕榮華,喜歡山林生活,他的人生觀是「無罪以當貴,安步以當車,晚食以當肉」,即使生活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中,還是怡然自得。

  世俗的快樂多半建立在外境與物質的滿足上,但外境無法恆常不變,人生總有悲歡離合,境遇總有更迭起落,加上欲望沒有滿足的時候,擁有之後總是想再擁有更多、更好……所以,一切苦樂的感受總是漂浮不定。

  外境本身沒有苦、樂,苦、樂來自於我們對事情的看法。苦、樂是相對的,是虛妄不實的,因為苦、樂本身沒有自性,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,其性本空。徹底明白這個道理,心就不會患得患失,攀緣顛倒;這念心能定下來,就是真正的快樂。

  心清淨、安定是一種絕對的快樂,這種快樂絕非由外境刺激所得。感官的快樂如過眼雲煙,短暫而空虛,裡面沒有定力與智慧,因此快樂之後,帶來的是無窮盡的煩惱。事實上,只有當我們的心念清淨,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,如果隨著心中的煩惱起伏而不能作主,我們始終無法擁有真正的快樂。

  人之所以會感到痛苦,是因為迷失本心,不能作主,始終被自己的無明妄想、煩惱習氣所左右,所以想要獲得真實的快樂,就要從心下手,學習作主。每個人都有清淨的本心,這念心具有無量的功德、智慧,只是被無明妄想的烏雲所覆蓋。學習作主就好比撥雲見日,能夠幫助我們撥除煩惱的迷霧,見到自性的光明。古德言:「六根門頭好用功」,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可以從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來下手,眼睛看到好境界,知道是好的,不起貪愛;看到壞的境界,知道是壞的,心裡不起煩惱。「知道」的這念心能夠作主,不隨境轉,不隨習氣煩惱起伏,當下具足智慧和定力,心就清淨,真實的快樂就會現前。

  出離三界的阿羅漢就是能夠作主,以正確的知見來看待這個世界,斷除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等根本煩惱,因此能夠出離生死輪迴之苦。諸佛菩薩除了能夠自利,更是以無盡的慈心悲願,往返三界六道當中,度脫眾生出離苦海,真正是「三千界內慈悲主,百億中洲大法王」。聖人之所以是聖人,就在於不被無明妄想所惑,真正能夠作自己的主人。因此,學習聖人的智慧,效法聖人的行履,有一天我們一定也能不再受無明妄想所惑,作自己的主人,獲得究竟真實的安樂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