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5
 
本期主題:生命教育







  當人人都在問:「這個社會怎麼了?」時,我們所思考的是什麼?

  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,不再只是擁有高學歷、高智商、高技能的人才,而是能夠發掘自我,尊重自己又能同理他人,接受挫敗又能健康復原,並懂得團隊合作的人。

  因此,教育最重要的目的,不再只是培養就業能力,而是讓心靈覺醒。這,正是生命教育的價值所在!



人成即佛成--覺大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現代人無論是在家庭、學校或社會中,心裡都缺乏一種安定感。如果心不能安定,做事就會衝動,就容易犯錯。處在浮動的環境當中,身在動,心也在動,不斷地追求財色名利,始終沒完沒了,時間久了,就容易疲憊與老化。佛法教育的要旨,就是要引領社會大眾,在浮動的環境中,仍能保有一顆寧靜、不動的心。

教育中的教育

  現在的教育體系包含知識教育、技能教育、科技教育……,其中卻缺乏現代人最需要的心靈教育。如果在現代教育系統中,能以回歸本心為基礎,以定心、淨心、明心、悟心為目的,啟發每個人的良知良能,教育的效果會更為提升。

  佛法不但是宗教,其本質就是一種教育,而且是教育當中的教育。如果能明白佛法的道理,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,無論學業、事業或道業,都能獲得成就。佛法強調人人都有佛性,希望壞人變成好人,好人變成賢人,賢人變成聖人。佛法的教育內涵極具啟發性,不僅著重智慧的開發,更強調回歸內心的平靜,這就是一種真正知足常樂的心境。

  孔子的學生顏回,生活雖然很窮困,「一簞食,一瓢飲」,可是顏回始終是快樂的。因為他的心常在定、靜當中,「無終食之間違仁」,心中沒有雜念、沒有妄想,這念心時時刻刻都是清楚明白的。

  孔子看到顏回窘困的生活,想要幫助顏回。可是顏回從來不收取任何人所送的錢財和物品。於是孔子想了一個辨法,用紙包了一錠金,放在顏回經常往來的小徑旁,紙上寫了幾個字:「天賜顏回一錠金」。顏回走在路上,發現路旁草叢裡有一個紙包,上面還寫了「天賜顏回一錠金」。打開紙包,裡面果真有一錠黃金。顏回雖然生活窮困,看到黃金仍無動於衷,又將黃金包好,在紙上寫下:「錠金不付命窮人」,放回原處,瀟灑地走了。 這個故事值得我們省思一番,現代人衣食富足,然而遇到一筆橫財時,一定高興得不得了;更等而下之的,還會想盡辨法巧取豪奪。

  因此,人除了物質生活,還需要精神生活,以及心靈上的提升與淨化。世間的一切知識、技能,都是我們這念心發明出來的。如果這念心不清淨、不慈悲,把科學、科技運用到錯誤的方向,就會給人類帶來災難。所以,這念心是非常重要的。每個人都有心,但這念心有凡、有聖。假使心裡面有很多煩惱、執著,這念心就不清淨了。要使心靈昇華,必須把不定的心變成定、把粗心變成細心、化掉貪瞋癡三毒,這樣就能提升自己的生命。

建立完整人格

  如果每個人都明白,除了物質生活,還有精神生活及心靈的世界,就不會汲汲營營於外在的名利及權勢,人生就能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。外在的世界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,它隨時都在變化,例如,突然發生了戰爭,或是地震、天災……。但是,這念心是可以自己掌控的,不受任何外境的干擾。因此,自己的心靈世界要能自己掌握,念念分明、處處作主,只起善念不起惡念、只講好話不講壞話、只做善事不做壞事。這念心能作主,就可以保護自己。不但能保護自己,進一步還可以把這些道理推廣到社會,使更多人了解,獲得利益。

  所謂「萬丈高樓平地起」,要想成佛,先要建立完整的人格。受三皈、持五戒,就能完成自己的人格。五戒是「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」,等於儒家所說的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五常。做到了五戒,人格才能完整。人格完整了,才能成為賢人、成為聖人,這些都要靠我們面對現實去努力。

  佛法的範圍很廣泛,概括起來可以從「中台四箴行──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」努力,這四個原則做到了,就能夠增長福德,將來一定可以成就如來的智慧。一、對上以敬,如:孝順父母、恭敬師長,乃至於恭敬三寶,以恭敬心來破除我慢心。每個人都有慢心,是處事、修行的一大障礙。二、對下以慈,在上位的人對下屬要有慈悲心。我們這個社會就是缺少慈悲心,彼此之間爾虞我詐、嫉妒仇恨,所以必須用慈悲心來對治。三、對人以和,凡事要和合。一般人身、口、意都很粗暴,所以必須用和諧來對治。四、對事以真,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真實,不虛偽。目前社會上崇尚功利主義,充滿了虛偽的心,所以,用真心破除虛偽不實的心。如果每個人都本著中台四箴行的原則去做,就算今生不能成佛,最起碼,事業、學業一定成就,福德、智慧一定增長,人生的道路就會愈走愈光明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