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6
 
本期主題:諦聽眾生







  人與人之間,多一點同理心,就會多一些理解;多一些理解,就能多一些接受;多一些接受,就多一份包容;多一份包容,就多一分和諧。

  同理心,是和諧的源頭,也是慈悲心的前提。

  同理他人,必須用心諦聽。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,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。



滿別人的願也是一種修行

文╱普眼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芸

  「慈悲心要怎麼培養?」「如何才算慈悲?」我始終有這樣的疑惑。

反躬自省破我執

  很久以前,曾經問同修:「為什麼我那麼容易對孩子生氣?」同修說:「因為慈悲心不夠,所以沒有同理心。」當時的我完全無法認同這句話,無法把生氣與慈悲作連結。

  上禪修班之後,聽到法師開示,種種煩惱的本質都來自於「我執」。如何破我執?法師不厭其煩地教導:「遇到痛苦煩惱時,要先反思是『我』的原因,而非外境或別人的問題。」

  雖然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,都告訴我們要反省檢討,卻未真正在生活中實踐,因為沒有發生大事需要檢討,所以也沒有成為思想的一部分。但法師的話語如雷貫耳,深深打動我的心。原來,做錯事、說錯話,懂得道歉、反省,下次不要再犯……只是表面的認知;佛法所說的是「自覺」,要看到自己內心深層的起心動念,能如實覺察自己的心念,才能面對煩惱。法師所說的「破我執」,是我從未觸及的課題,卻清楚點出煩惱的源頭。原來,這就是佛法的思考!

  雖然上禪修班已經一陣子了,孩子的諸多反應仍常使我情緒失控,不同的是,我開始能察覺自己的起心動念,那實在是一顆極不安住的心。每在平息怒火之後,檢視自己:因為孩子沒有順從我的意思而起無明,這是我執在作祟。我察覺到自己的心量不夠廣大,他們只是希望滿足一點小小的願望,為什麼我沒有體諒他們的心?

  記得小時候,從不敢要求什麼,因為害怕父母嚴厲的眼神與被拒絕的受傷,很多時候只能暗自羨慕或失望,既然如此,為什麼我現在不能以同理心對待孩子呢?我自以為理性地認為小孩必須學習忍耐,但真相其實是不能忍受孩子忤逆我的決定。在這個過程中,只有兩敗俱傷,結果一點都不圓滿,自己的堅持完全沒有智慧。因此,同修總是在事後勸我:「對他們慈悲一點!」如今,我對自己的沒有正念感到懺悔,現在的我終於聽懂這句話了。

同理他人長慈悲

  記得去年自婆家返程時,婆婆與我們在交通問題上有不同的意見,我堅持己見,但同修讓步了,讓我非常憤怒,感到自己不被尊重。同修對我說:「滿別人的願也是一種修行。」我非常訝異:「多麼高尚的同理心!為什麼他會這樣想?」我很快地就同意了他,也對自己的瞋心感到慚愧。是的!滿別人的願是一種修行。當事情不如意的時候,人們第一時間經常只想到自己。我們抱怨、我們生氣,卻忘了縮小自己來配合別人,忘了要站在別人的立場去包容不同的觀點。學佛之後,當心變得柔軟時,處理事情更加圓滿。法師一再提示我們,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,並且微細分析,漸漸地,內心逐漸感到平靜、安定。

  隨著在精舍上課的時間愈久,我愈驚訝於自己的慈悲心是多麼微小!在工作上,有時會因旁邊的同伴不熟悉或動作太慢而表現出不悅,只是輕輕嘆一口氣,也會讓同伴更加慌亂而沮喪。我知道這是自己的分別心,無法同理他人,在表面的隨和之下,卻是認為他人與己無關的冷漠。每當這樣的念頭生起,我就想起法師的慈悲身影與師兄們的柔軟愛語。慈悲心是需要練習的,我發願學習他們的菩薩行。

  任何衝突和爭執的產生,都因為執著自己的立場。唯有同理心,才能夠讓彼此互相尊重。因緣不具足時,學習「退而求其次」,以圓融、慈悲的心態,讓大家都自在快樂。存此善念,就能用心念改變外境,消除障礙,最後一定能滿願。我如此發願:願持清淨戒,以慈悲心待人,修習善法,廣結善緣,使心量廣大,廣積菩薩道上的福德資糧!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