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1
 
本期主題:職場好修行







職場上,競爭不如取得雙贏,換環境不如轉念。

運用佛法的智慧,抱持著恭敬、慈悲、和合、真誠、感恩、利他之心,把工作當成自我修練、提升的機會,職場即成道場,工作即是修行,「樂在工作」不再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!



生活化的佛法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帝法師

   職場,是許多人每天所要面對的,在這當中,有著諸多人、事、物的磨合、歷練。娑婆世界本就是善惡夾雜的五濁惡世,一般人在遇到逆境時,通常急於論斷是非、對錯;遇到順境時,則沉溺於五欲之樂。殊不知,一切苦果都是由集因招感而來,真正的解決之道,還是要反觀自己的煩惱、執著,以佛法的知見及行持去「隨緣消舊業,更莫造新殃」。導師 覺大和尚所提出的中台四箴行──「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」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準則,讓我們於待人接物時不致迷失方向。假使能深加思惟、體察、落實,則能在日常的修行中更加踏實。

恭敬慈悲 上下同心

  居下位者,當時時不忘「對上以敬」,多一分恭敬,則消一分業障,增一分福德。《晏子春秋》中記載了一段事蹟:齊景公曾命國人建造大臺,時為寒冬,為服勞役而受凍挨餓者不計其數,國人仰望出使於外的晏子能解救他們。

  晏子回國後,在景公歡喜賜酒之際獻歌,歌中訴說人民悲苦的心聲,曲畢嘆息淚下,景公於是表示將停止這項勞役。晏子再拜,並隨即趕至大臺,鞭笞並厲聲責罵不作務者,人們憤怒地覺得晏子助紂為虐。晏子離開後,國君廢除建大臺的詔書即到,大眾歡聲雷動,擁戴齊景公的德政。孔子聽聞此事後,萬分讚歎晏子善為人臣。

  恭敬心能對治驕慢,無論上司的才德、見識如何,都當予以深刻的尊重,不居功、不諉過,如此不但能避免不必要的禍害,更能有因緣施展自己的理想,利益大眾。

  居上位者如何待人呢?要「對下以慈」。遇事不如己意,要能按捺住自己的瞋心。經云:「瞋恚之害,能破諸善法,壞好名聞,今世後世人不喜見。」經中亦記載瞋恚會感眾叛親離的果報。因此,居上位者應當體察下屬,知人善任,廣納諫言。古代名君唐太宗即深諳此理,造就了貞觀之治。

和睦真誠 地利人和

  工作中,往往還有諸多人事的紛擾。明朝重臣張英「六尺巷」的故事,為「對人以和」作了很好的註解。張英的家人在改建屋宇的過程中,與鄰人為了土地的權屬爭執不下,偏偏這鄰居也是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,於是家人寫了封家書,希望張英能出面處理。然而,張英僅捎回了一封信,信中寫道:「千里修書只為牆,讓他三尺又何妨?長城萬里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」張英所展現的開闊氣度,化解了這次紛爭。慚愧感動之餘,雙方更各讓出三尺地,留下「六尺巷」的美談。

  能忍自安,修行人要在「忍」字上下功夫,凡事退一步想,才不會陷入世俗人爭是論非的混亂當中。知因識果,以和為貴,化除了粗暴之心,生活更加輕安自在。

  前三者主要是對人,而對事則要秉持「對事以真」的態度,對治自心的虛偽。歷史有名臣諸葛亮「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」,天生才氣過人卻不浮誇,凡事謹慎而用心縝密,在後期的北伐過程中,雖然迫於當時的情勢而「出師未捷身先死」,但一路堅持的理想與忠貞,一生運用的無數智慧與努力,仍教後人感佩不已。

  由上述的公案得以窺知,歷史上有成之人,皆能在敬、慈、和、真用心,乃至於融通其理,這當中有儒家「明明德,親民,止於至善」的君子涵養,更有佛法空、假、中三諦的無礙智慧。

  所謂「心淨國土淨」,無論現在的法界如何,能善用其心,實踐中台四箴行,必能火焰化紅蓮,於修行中提升,於事業上開創一片新的格局!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