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0
 
本期主題:恰到好處的智慧







  日常生活中,有許許多多的選擇,不時在考驗著自己,如何取得人事物的最佳平衡?

  佛法告訴我們「處中得道」,儒家亦強調「中庸」之道。中則不偏,不偏則事無不平、人無不和。恰到好處的智慧,是人生第一等學問!



為人父母的功課

文/普豐精舍高級禪修班學員 傳瞻

  「這件事做得不對,應該……」、「下次你再這樣做,我就……」、「我的乖孫沒錯,都是你們的問題……」,這些對話似乎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,往往在不自覺當中就陷入了教育的盲點:嚴厲與溺愛的漩渦裡。這是身為父母的毛病,也是累世習氣的行為顯現。教育孩子,對我們而言是一種考驗,也是一種修行,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,往往需要空間,而這個空間取決於父母心量的寬廣度。

正覺中道 心無限齊

  寬度太小,壓縮了孩子成長、犯錯的範圍,不就是我慢、我執的延伸?寬度太大,忘卻了對孩子教育的責任與是非,不就是執著於愛取之中?尚未成佛的凡夫眾生,對於自己的行為往往不自覺,並以此再去造作身口意業,在瞋心責罵與貪心寵愛之間惡性循環,流轉反覆。

  佛法之所以可貴,在於它能夠擴展我們心量的寬度,延伸我們教育的廣度,但如何才能確切掌握「中道」的境界,達到對子女「無過不及」的教育?這一切,在於覺性的提起,並如實觀照自己的身口意,佐以適合自己的法門來因應。學佛後,自己以「慈悲觀」及「因緣觀」二法門,來對治我們身為父母長久以來的習氣。

悲智雙運 福慧人間

  面對逆境、子女犯錯或不順己意時,「慈悲觀」可以減少瞋心,當察覺到自己的習氣蠢蠢欲動時,五臟六腑的血液已經澎湃沸騰,立即將慈悲心提起,這個心就像久旱逢甘霖的大地,得以平下心、靜下氣,冷靜地處理孩子的問題,並能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機會教育。繼而輔以「因緣觀」,如實地分析事情發生的原因,了解一切法均符合因果法則,從因地著手修正,則能圓滿處理並預防下一次問題的產生。心依靠在法的過程中,持續精進,親子的溝通逐漸改善。

  反之,面臨順境、孩子有傑出表現或諸事順遂時,「慈悲觀」的教法提醒我教導孩子:「任何事物的圓滿,需要感恩大眾的成就,因此,也要能慈悲布施、回饋,進而轉化成一股利他的動力。」「因緣觀」則啟發子女:「了解因緣和合的道理,啟蒙生滅無常的知見,便不致過度沉溺於順境的滿足、喜悅中,而忘卻諸行無常的真理。」

  修行與教育,看似關聯不大的兩件事,卻深藏著佛法的道理。身為父母的我們,在親近三寶修行學佛後,懂得觀照三業,藉由各種不同的法門,能給孩子更豐沛的滋潤,讓孩子們也能雨露均霑,共享佛法的利益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