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2
 
本期主題:寬容 放下 再出發







「盡前行者地步窄,向後看者眼界寬。」
面對衝突、挫折、毀謗、曲解,
以寬和心、同理心,包容退讓,
化解對立嫌隙,轉障礙為人生助緣,
豁達闊步,邁向未來!


歸零回家

文/普安精舍護法會督導 傳尊

  在團體中,由於每個人來自不同的背景,教育程度與社會歷練也不同,價值觀、做法、處世應對各異,唯有透過包容與尊重,才能做到「世事洞明皆學問,人情練達即文章」,這是世間的修養,也是出世間的修行!

  在大學任教多年,過去總認為學生要聽我的,並把自己過去慣用的模式,硬生生的套入學生的身上。慢慢的,了解到時代在變,因緣不同,應當以「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」的佛法智慧,修正自我、恆順眾生,更要肯定新世代的多元創意,以及運用新科技的學習力。

隨緣任運 知進知退

  事實上,諸法無我,師生之間是相互依存,彼此成就,所以,老師不必有高高在上的心態。師長在專業知識和人生經驗,雖然是先行者,但是諸行無常,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,為人師者如果不精進向前,有朝一日,也可能為時代洪流所淹沒,而學生更可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,正如台語諺語所云:「有狀元學生,無狀元老師」,不會有永遠的領先者,也沒有永久的落後者。

  以往,完美主義的我,每當同學的表現不符期待時,總是苛責多、鼓勵少,單向的只看到同學的不是。隨著在禪修班薰修,自己的覺察力提升了,漸漸的,懂得自我反省、檢討改進,明白古德「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」的道理;於是,試著把學生的反應當做一面鏡子,於教學互動中,把握攬鏡返照的時機,同時,學習落實菩薩法門的同事攝,將心比心,多一點包容,多些體諒,多點了解。當自己付出更多的關心與鼓勵,發現有些情形不全然是表面所見,或是如同心中想像的那樣,師生關係也因此和樂融融!

  此外,過去經常是一廂情願的認為,同學理應全盤接受課堂上的授課內容,聽不懂是學生的問題,同學自身應該想辦法解決。因為修行學佛,在師父們的循循善誘中,自己獲益匪淺,也察覺到應該檢視自己的教授內容,是否太過艱澀?教法能否與時俱進,深入淺出引導同學?而授課的速度及語調是否不疾不徐、抑揚頓挫?上課前,自己是否準備充分?進而設身處地反問:假如是我,能夠接受目前的授課內容與方式嗎?

  當自己發現了問題,更加用心備課,而課程進行中,留心同學的反應,並適時調整,不僅課堂上氣氛變好了,師生的互動良善,同學的學習效果也隨之提升,同時,倍增個人的教書樂趣及成就感,真是始料未及的雙贏結果。

依循中道 圓彰萬善

  儘管學生在課堂上低頭滑手機,及意興闌珊的學習心態頗為普遍,但是,自己還是會因此情緒受到影響,感到洩氣,甚至作不了主。記得曾經因為同學有所違逆,一時失去理智,怒顏相向,結果該學期的期末教學評量,是教書以來的最低點,不但傷了師生情誼,而原本用意良善的真誠與熱心,也因此付諸流水!

  自己反省檢討之後,調整心態與做法,一開學便與同學約法三章:不用手機、不做他事、不隨地丟垃圾。即便到了期中,自己也能夠不隨境轉,縱然同學再犯,也是柔和對應,善意規勸,還是能達到些許效果,從中體會到課堂也是磨鍊的道場,正好藉事練心,學習因材施教、運用善巧方便。否則,傷了和氣,結下惡緣,傷己傷人,兩敗俱傷,何苦來哉!

  每個人都可能犯錯,但不能就此影響個人的教學熱誠,這是教育的良知。也期許自我不僅是經師、人師,更要成為時時秉持中道,落實萬善圓彰,利己利他的菩薩行者!



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