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禅这个法门,是禅宗祖师因应不同根器者所开立的方便法门。本来禅宗一脉,是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的,诸祖师相传是以心印心,契悟而已。没有什么法可传,也没有什么法可得。古德云:“佛说八万四千法,人人各持一妙法,唯有祖师西来意,不在八万四千门。”所以禅宗一门的确不在八万四千法门之内。但是后来的人根器趋下,无法领悟玄妙的奥旨,契悟本心,所以祖师们在不得已之情况下,开出参禅一门,既有方便,又在八千万四法门之内了。所以古德云:“参禅念佛本来同,看破分明总是空,功 到自然全体现,春来依旧百花红。”参禅是方便法门,所以对方便法的内涵就必须更清楚的认识与了解,才能生出正信,有正信才会产生力量,有了力量才能灵活运用这个方便法门,如驾车一样,平平稳稳地到达宝地。
话头的种类很多,如“看拖死尸的是谁?”“看父母未生前,如何是本来面目?”“看念佛的是谁?” 又如“看吃饭的是谁?”“看喝茶的是谁?” “看持咒的是谁?”“看诵经的是谁?”“看听法的是谁?”亦是相同。目的在以毒攻毒,以一念抵万念,这实是祖师不得已所立的法门。
什么是话头呢?话就是说话,头就是说话之前,那一念不生不灭的心。如水有源头,树有根一样,找到水的源头,这股水就用不尽了。参禅就是要找到本心,本心当中具足如来智慧德相,也是无穷无尽的。如念“阿弥陀佛”是句话,未念之前是头,简单的说,一念未生之际,就叫做不生不灭,不掉举,不昏沉,不着静,不落空,时时刻刻,单单的的,提起一念,反照这“不生不灭”的地方,叫做看话头,或称照顾话头,或称不离本参,更明白的说,就是观心。故云:“能观心者究竟解脱,不能观心者沉沦诸趣。”所以参禅一法是即是参究心地。
看话头先要起疑情,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。古德云:“大疑大悟,小疑小悟。”如问“念佛的是谁?”大家都知道,是自己在念。但反问自己一下,是用口念?还是用心念。如果用口念,睡着了还有口,为什么不会念?因此不明白者便在“谁”上发起轻微疑情,但不要粗,愈细愈好,随时随地,单单照顾这个疑念,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,不生二念。
若疑念在,不要动着它,疑念不在,再轻微提起,一定要保持这个疑念。无论行住坐卧,只要“谁”字一提,就能发出这个疑念,不是经由考虑才有作用。故“谁”字话头,实在是参禅的妙法。但不是将“谁”字或“念佛是谁”四字,念个不停,也不是去东寻西找。念个不停不是话头,而是已成话尾;东寻西找,不是起疑情,而是打妄想。如果这样的参禅,还不如老实念佛。
博山和尚说:“做参究工夫不得起丝毫别念,行住坐卧,单单只提一个本参话头,发起疑情,一定要讨告下落。”若起丝毫别念,古人所谓“杂毒入心”。岂但伤身命,更伤慧命。
参禅受用以后,境界很多,但一切境界不出识心幻现,不要去理会它,便不碍事。若见妖魔鬼怪来扰,不起烦恼,也不起恐惧。若见佛来摩顶授记,也不自满,也不欢喜。楞严经云:“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,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”。古德云:“但尽凡情,别无圣解。”总之,不管善恶境现前,始终不失本参觉照,自然太平无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