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303 期 |
|
本期主题:广修福慧菩萨行 |
|
福慧双修 圆成佛道——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编辑部整理 佛法,一个是修福德,一个是修智慧。所谓「皈依佛,两足尊」,佛是福慧两足尊,足就是圆满的意思。一个是福、一个是慧,「福」是福德、福报,福报是由善法累积起来的。我们对三宝恭敬、护法护教,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,这些都是善法、功德、福报。「慧」是智慧,要检讨反省,化除心当中的烦恼。把烦恼化尽,心中一片光明,竟像一潭止水、一面明镜,这就是智慧。朝这个方向去努力,福慧双修,福慧圆满,就能圆成佛道。 修善积福 勤修智慧 经云:「恒修于福智」,时时刻刻都要修福修慧,持之以恒。人就是要实践善法,才会有福报。福报善法从哪里去求?就是在道场、在众生、在工作当中去求。百丈禅师说: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。」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了佛、福慧具足了,还要为盲眼比丘穿针、补衣服。所以不要嫌福报太多,而是要觉得福报不够,有了福报,自己不用,还可以布施给很多人,使大众都能沾到自己的光明,这不是很好吗?所以要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,无论是世间的善法、出世间的善法,都要积极去修。 古德说:「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」福德是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的,所谓聚沙成塔、集腋成裘,小兵立大功、小钱做大事;由小善累积成大善,来成就福报。例如,要建一座大寺庙,需要由许多人共同发心才能成就,过程中每个人出钱出力、随喜赞叹,点点滴滴都是无量的福报,寺院建好了,都能得到修建道场的功德。可见福报是从小的善法积聚而来,因此不可以善小而不为,小的善法累积愈多,愈走就愈光明,就是净土,最后就能得到解脱。相对地,不可以恶小而为之,如古人所说:滴水可以穿石,屋檐的水一点一滴落下来,时间久了,也能穿透大石;同样的道理,不要认为只是小小的过失,如果不知道改过,小恶累积多了,心中就会失去光明,变成黑暗,黑暗久了就成地狱。所以要恒修于福智,时时刻刻不离开善法,如此福德就能无有穷尽。 除了修福德,还要修智慧。智慧,一个是出世间的智慧,一个是世间的智慧。出世间的智慧是本具的清净智慧,是从无漏当中得来的,透过不断地回光返照,漏尽烦恼,使心清净,无漏智慧就能现前。除了本具的智慧以外,世间的智慧也很重要,佛法不但要净化三业,长养慧根,也要修习世间的方便智慧。所以菩萨向五明处学习:第一是内明,就是我们本具的佛性、慧根,这是出世间的智慧;另外是工巧明、医方明、因明、声明,这些都是世间的智慧,用世间的智慧为方便,就能成就出世间的道业、功德。 恒修福智 细水长流 佛法有俗谛、真谛,福德是属于俗谛,智慧则属于真谛。人不能离开俗谛,正如古德说:「有为虽伪,弃之则佛道难成;无为虽真,执之则慧性不朗。」我们所作所为,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、穿衣吃饭,诵经、拜佛,乃至于研经判教……这些都属于有为法;有为法虽然是假相、假有,但如果把这些统统舍掉,想要成佛、成就道业,也很困难。「无为虽真,执之则慧性不朗」,无为法是真空涅槃、无上菩提、中道实相,虽然是实实在在的,但假使产生执着,想着要去求一个真空涅槃、求一个无上菩提,如此也很难契入大道。 总之,要细水长流,广积福慧资粮,因缘成熟了,自然而然就能成就道果,这就是修行的重要观念。这种观念建立了,在修行路上遇到障碍,很快就能突破。假使没有这种正确的观念,就容易产生烦恼、困难,只要有一点点不如意,就会退失道心、退失菩提心。 明白这个道理,就要发长远心、发广大心,在日常生活上去实践。修行没有别的,一个是修善法、修福德,一个是增长智慧。修一切善、无善不修,断一切恶、无恶不断,度一切众生、无众生不度,要发这样的大愿、要有这样的行为,福德就能成就,这是第一步。进一步,连善法也不执着,这个心就超越了,如《金刚经》所说:「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」,「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学佛要细水长流,知道了这么好的道理、方向,就要发长远心,锲而不舍地努力,这样修行就能成就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