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303 期 |
|
本期主題:廣修福慧菩薩行 |
|
福慧雙修 圓成佛道——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編輯部整理 佛法,一個是修福德,一個是修智慧。所謂「皈依佛,兩足尊」,佛是福慧兩足尊,足就是圓滿的意思。一個是福、一個是慧,「福」是福德、福報,福報是由善法累積起來的。我們對三寶恭敬、護法護教,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,這些都是善法、功德、福報。「慧」是智慧,要檢討反省,化除心當中的煩惱。把煩惱化盡,心中一片光明,竟像一潭止水、一面明鏡,這就是智慧。朝這個方向去努力,福慧雙修,福慧圓滿,就能圓成佛道。 修善積福 勤修智慧 經云:「恆修於福智」,時時刻刻都要修福修慧,持之以恆。人就是要實踐善法,才會有福報。福報善法從哪裡去求?就是在道場、在眾生、在工作當中去求。百丈禪師說: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。」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了佛、福慧具足了,還要為盲眼比丘穿針、補衣服。所以不要嫌福報太多,而是要覺得福報不夠,有了福報,自己不用,還可以布施給很多人,使大眾都能沾到自己的光明,這不是很好嗎?所以要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,無論是世間的善法、出世間的善法,都要積極去修。 古德說:「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。」福德是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的,所謂聚沙成塔、集腋成裘,小兵立大功、小錢做大事;由小善累積成大善,來成就福報。例如,要建一座大寺廟,需要由許多人共同發心才能成就,過程中每個人出錢出力、隨喜讚歎,點點滴滴都是無量的福報,寺院建好了,都能得到修建道場的功德。可見福報是從小的善法積聚而來,因此不可以善小而不為,小的善法累積愈多,愈走就愈光明,就是淨土,最後就能得到解脫。相對地,不可以惡小而為之,如古人所說:滴水可以穿石,屋簷的水一點一滴落下來,時間久了,也能穿透大石;同樣的道理,不要認為只是小小的過失,如果不知道改過,小惡累積多了,心中就會失去光明,變成黑暗,黑暗久了就成地獄。所以要恆修於福智,時時刻刻不離開善法,如此福德就能無有窮盡。 除了修福德,還要修智慧。智慧,一個是出世間的智慧,一個是世間的智慧。出世間的智慧是本具的清淨智慧,是從無漏當中得來的,透過不斷地回光返照,漏盡煩惱,使心清淨,無漏智慧就能現前。除了本具的智慧以外,世間的智慧也很重要,佛法不但要淨化三業,長養慧根,也要修習世間的方便智慧。所以菩薩向五明處學習:第一是內明,就是我們本具的佛性、慧根,這是出世間的智慧;另外是工巧明、醫方明、因明、聲明,這些都是世間的智慧,用世間的智慧為方便,就能成就出世間的道業、功德。 恆修福智 細水長流 佛法有俗諦、真諦,福德是屬於俗諦,智慧則屬於真諦。人不能離開俗諦,正如古德說:「有為雖偽,棄之則佛道難成;無為雖真,執之則慧性不朗。」我們所作所為,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、穿衣吃飯,誦經、拜佛,乃至於研經判教……這些都屬於有為法;有為法雖然是假相、假有,但如果把這些統統捨掉,想要成佛、成就道業,也很困難。「無為雖真,執之則慧性不朗」,無為法是真空涅槃、無上菩提、中道實相,雖然是實實在在的,但假使產生執著,想著要去求一個真空涅槃、求一個無上菩提,如此也很難契入大道。 總之,要細水長流,廣積福慧資糧,因緣成熟了,自然而然就能成就道果,這就是修行的重要觀念。這種觀念建立了,在修行路上遇到障礙,很快就能突破。假使沒有這種正確的觀念,就容易產生煩惱、困難,只要有一點點不如意,就會退失道心、退失菩提心。 明白這個道理,就要發長遠心、發廣大心,在日常生活上去實踐。修行沒有別的,一個是修善法、修福德,一個是增長智慧。修一切善、無善不修,斷一切惡、無惡不斷,度一切眾生、無眾生不度,要發這樣的大願、要有這樣的行為,福德就能成就,這是第一步。進一步,連善法也不執著,這個心就超越了,如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」,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學佛要細水長流,知道了這麼好的道理、方向,就要發長遠心,鍥而不捨地努力,這樣修行就能成就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