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3
 
本期主题:广修福慧菩萨行







论云:「欲成佛道,凡有二门:一者福德,二者智慧。」
菩萨行者,于日用中勤修万善,培植福德;
返照自心,增长智慧;
自利利他,福慧广积,一步一脚印,迈向成佛之道。


三轮清净福慧圆

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三年级 星叡法师


  开山祖师在一百零五年腊八围炉法会,最后一次对大众的开示中,叮咛大众:「佛法有两种功德:一种是修福的功德,第二种,断尽烦恼成就清净法身的功德。一个是福报、一个是智慧。希望大家本着过去的发心,这样子发长远心,才不辜负自己这一生来修行学佛。」

空有具足 悲智双运

  住持和尚也开示「无住生心」的意义:「妙有的菩萨行」须具足「空性的清净心」,亦即在菩萨行当中,必须要有观照空性的能力,方能不被自身的烦恼,及外在的事相束缚。累积福报的同时,亦成就智慧,如同禅诗:「菩萨清凉月,常游毕竟空,众生心水净,菩提影现中。」

  在学院的学习中,穿插着法会筹办的坡务,因此在动静之间的调适与平衡,显得格外重要。好比静坐时,对道理有了一点体悟;出坡时,即是考验我们在事相上是否能够落实。而自己偏好读书,较不善于沟通协调,在法会筹备中,自然就多了一些障碍与压力。

  六祖大师云:「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蕅益大师亦云:「将如来出世要法,彻底承当,爱乐受持,精勤趋向,自然福慧增长,日造深微。而出要无奇,正在平常日用闲。切不可离事觅理,舍粗求精,厌动求静,喜顺恶逆。」正道出了自己对于动、静之间分别执取的问题,以及不愿面对现实的考验,虽然好乐佛法的道理,却缺乏将道理转换成生活中可执行的经验,来「印证」真理。

三轮体空 福慧圆满

  教授师上课时强调修学六度要有「三轮体空」的观行力,也就是观自身、他人及所施之物都是缘起性空。出坡、办法会等也是在布施自己的体力与心力,除了在事相上尽力达成外,更不能错失起观行、体达三轮体空的机会。

  首先要观自身是五蕴假合,其本质是空。佛说:「沫聚喻于色,痛如水中泡,想譬热时焰,行为若芭蕉,夫幻喻如识,诸佛说若此,当为观是要,熟省而思惟。」当累的苦受、负面的想法生起时,能够觉察到五蕴假合的我,并非固定不变、恒常、有个实体存在;更像迁流不息的河流,刹那刹那遇缘而生,缘散而灭。进一步提醒自己「坚住正念」,只有能知的这念心,才是不生不灭。如此,就能安住在觉性上,降低对外在境界及内在五蕴的迷惑。

  第二,要观他人亦是五蕴假合的幻身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、习惯,乃至习气。知道对方的状态,就可以调整和他互动的模式,但不可因此对别人贴标签、产生固化的看法。

  当帮他人做了一件事,对方若觉得欢喜,自己也不用太得意,因为是沾了三宝的光明;若对方不接受,也不要懊恼,只反省是自己错认了对方的需求,并调整作法,「感恩」别人成就自己能布施的因缘。

  第三,要观所施之物是四大假合、众缘和合所成就,本质是空。若说圆满一场法会所需的缘境是所施之物,则实无一物是纯粹出于一己之力,而是必须仰赖各方的协助,精舍和本山、组长和组员间的紧密合作,依循开山祖师留下的制教,以及中台菩萨道场的因缘才能成就。因此,成功了毋须居功,而是要更加感恩;出错了就虚心反省检讨,让它成为学习成长的养分。

  若能渐渐如是思惟、如是观空,则生活中无论出坡、办法会、早晚课诵等,每一个发心的机会不再只是修福报,而是考功:考验着自己由事入理的智慧以及心念的品质,能否和空性的清净心、妙有的菩萨行相应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