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3
 
本期主題:廣修福慧菩薩行







論云:「欲成佛道,凡有二門:一者福德,二者智慧。」
菩薩行者,於日用中勤修萬善,培植福德;
返照自心,增長智慧;
自利利他,福慧廣積,一步一腳印,邁向成佛之道。


三輪清淨福慧圓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三年級 星叡法師


  開山祖師在一百零五年臘八圍爐法會,最後一次對大眾的開示中,叮嚀大眾:「佛法有兩種功德:一種是修福的功德,第二種,斷盡煩惱成就清淨法身的功德。一個是福報、一個是智慧。希望大家本著過去的發心,這樣子發長遠心,才不辜負自己這一生來修行學佛。」

空有具足 悲智雙運

  住持和尚也開示「無住生心」的意義:「妙有的菩薩行」須具足「空性的清淨心」,亦即在菩薩行當中,必須要有觀照空性的能力,方能不被自身的煩惱,及外在的事相束縛。累積福報的同時,亦成就智慧,如同禪詩: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,眾生心水淨,菩提影現中。」

  在學院的學習中,穿插著法會籌辦的坡務,因此在動靜之間的調適與平衡,顯得格外重要。好比靜坐時,對道理有了一點體悟;出坡時,即是考驗我們在事相上是否能夠落實。而自己偏好讀書,較不善於溝通協調,在法會籌備中,自然就多了一些障礙與壓力。

  六祖大師云:「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蕅益大師亦云:「將如來出世要法,徹底承當,愛樂受持,精勤趨向,自然福慧增長,日造深微。而出要無奇,正在平常日用閒。切不可離事覓理,捨粗求精,厭動求靜,喜順惡逆。」正道出了自己對於動、靜之間分別執取的問題,以及不願面對現實的考驗,雖然好樂佛法的道理,卻缺乏將道理轉換成生活中可執行的經驗,來「印證」真理。

三輪體空 福慧圓滿

  教授師上課時強調修學六度要有「三輪體空」的觀行力,也就是觀自身、他人及所施之物都是緣起性空。出坡、辦法會等也是在布施自己的體力與心力,除了在事相上盡力達成外,更不能錯失起觀行、體達三輪體空的機會。

  首先要觀自身是五蘊假合,其本質是空。佛說:「沫聚喻於色,痛如水中泡,想譬熱時焰,行為若芭蕉,夫幻喻如識,諸佛說若此,當為觀是要,熟省而思惟。」當累的苦受、負面的想法生起時,能夠覺察到五蘊假合的我,並非固定不變、恆常、有個實體存在;更像遷流不息的河流,剎那剎那遇緣而生,緣散而滅。進一步提醒自己「堅住正念」,只有能知的這念心,才是不生不滅。如此,就能安住在覺性上,降低對外在境界及內在五蘊的迷惑。

  第二,要觀他人亦是五蘊假合的幻身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好、習慣,乃至習氣。知道對方的狀態,就可以調整和他互動的模式,但不可因此對別人貼標籤、產生固化的看法。

  當幫他人做了一件事,對方若覺得歡喜,自己也不用太得意,因為是沾了三寶的光明;若對方不接受,也不要懊惱,只反省是自己錯認了對方的需求,並調整作法,「感恩」別人成就自己能布施的因緣。

  第三,要觀所施之物是四大假合、眾緣和合所成就,本質是空。若說圓滿一場法會所需的緣境是所施之物,則實無一物是純粹出於一己之力,而是必須仰賴各方的協助,精舍和本山、組長和組員間的緊密合作,依循開山祖師留下的制教,以及中台菩薩道場的因緣才能成就。因此,成功了毋須居功,而是要更加感恩;出錯了就虛心反省檢討,讓它成為學習成長的養分。

  若能漸漸如是思惟、如是觀空,則生活中無論出坡、辦法會、早晚課誦等,每一個發心的機會不再只是修福報,而是考功:考驗著自己由事入理的智慧以及心念的品質,能否和空性的清淨心、妙有的菩薩行相應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