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3
 
本期主题:广修福慧菩萨行







论云:「欲成佛道,凡有二门:一者福德,二者智慧。」
菩萨行者,于日用中勤修万善,培植福德;
返照自心,增长智慧;
自利利他,福慧广积,一步一脚印,迈向成佛之道。


行解相资菩萨行

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星达法师


  在道场借由出坡培植福德与智慧,大家都希望得到功德利益,然而因期望不尽相同,若不先清楚认识、明确动机,就无法走得长远。

  在中台道场各单位,专心于作务当下,便有许多现成的收获。如在环保组,按标准流程把架房打扫干净,能令使用者感到清净和安心;在总务组,可学习到多种物料的维护与管理;在巡寮组,能在寮房打扫中学习团队的分工合作;在禅七中,早午斋协助过堂,练习服务大众;在法会机动组,应对各类型坡务,学习做个千处祈求千处应的菩萨。众人一同共事,必然有许多相处上的问题,时而欢喜互动、时而因犯错而受责难,或意见不合而心生烦恼,甚至发生冲突。在道场中不论碰到顺境或逆境,由于处处皆是佛法、都有善知识,总容易提起正念,运用所学教理来自我反省,转化烦恼。能够不拘于个人,而是多站在他人的角度着想,如此不仅是慈悲心的呈现,也让彼此结下良善的法缘。

广修福慧 庄严菩提

  佛法的可贵,在于让我们了解,一切众生皆具成佛的本质,未来终将成佛。今日我们因学佛得以心开意解、发心修行,为了断除心中的无明烦恼,启发成佛的菩提种子而努力,在过程中,「菩萨行」就是能令这颗菩提种子成长、茁壮的重要养分。菩萨为了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,为圆满自觉觉他,达到事理圆融,而在因地上广积福慧资粮,点滴努力皆以成就佛道为目标。我们在道场出坡修福修慧,正是菩萨行的具体落实。

  《大乘义章》:「善能资润福利行人,故名为福」,修福就是要「资润」和「福利」于「行人」,唯有以善法来行利他之事,福德才得以增长。又「言智慧者,照见名智,解了称慧」、「知世谛者名之为智,照第一义说以为慧」,修慧就是要「知世谛」与「解了」,「知世谛」故能善用俗谛之法,如同在常住不同单位学习各种事务,都是俗谛、都要以利他为要。出坡同时也是动中磨炼,落实「解行并重」才能「解了」佛法之理。更进一步能「照第一义」,与心性之理相应,了知虽善用俗谛,还要销归自性,时时刻刻觉察觉照,照破心中的烦恼,照亮清净光明的自性珍宝,便是福慧双修最重要的意义。

慈悲精进 无住发心

  我们还能以什么态度来面对出坡,令福慧双修的行门走得更踏实呢?一是「慈悲利他之心」,慈悲即是予乐拔苦,以利他为要,利益他人就是修福,应时时把众生放在最前面,对共同出坡的师兄弟也要慈悲、和合相待,如此能令自己更加柔软与细心,争执也不易发生,更能亲近大众。

  二是「精进广学之心」,不懈怠、广泛学习、乐于接纳,对所有坡务能不生分别,平等看待。曾有执事法师勉励:「看到事情没人做,自己便主动多承担,不用在意为何是我做而不是他做?如此行之,受益最多的肯定是自己,并且也能在当中广结善缘,缘结得广就有足够的资粮来度众。」由此可知,精进广学正是累积度众资粮的关键。

  三是「始终无住、无我」,无住,即不贪着于出坡之所得;无我,便不执着自己的贡献。时时无住、无我,才不易被种种计较思量所困扰而产生负担。能同在道场发心是众缘和合,也是彼此福报的分享,大众共同努力,才能成就善法。因此对参与其中的每一分子都要心存感恩,如此心中的「我」就能渐渐看淡与放下。

  出坡时,若能时刻保持这三种心态,并依此反观自照,当前这念心是否合于正见?偏离了,便赶紧拉回,坚住正念,如《金刚经》中「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脚踏实地去落实,必能在福慧双修中,获得最真实的功德利益,成就菩萨行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