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303 期 |
|
本期主題:廣修福慧菩薩行 |
|
行解相資菩薩行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星達法師 在道場藉由出坡培植福德與智慧,大家都希望得到功德利益,然而因期望不盡相同,若不先清楚認識、明確動機,就無法走得長遠。 在中台道場各單位,專心於作務當下,便有許多現成的收穫。如在環保組,按標準流程把架房打掃乾淨,能令使用者感到清淨和安心;在總務組,可學習到多種物料的維護與管理;在巡寮組,能在寮房打掃中學習團隊的分工合作;在禪七中,早午齋協助過堂,練習服務大眾;在法會機動組,應對各類型坡務,學習做個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菩薩。眾人一同共事,必然有許多相處上的問題,時而歡喜互動、時而因犯錯而受責難,或意見不合而心生煩惱,甚至發生衝突。在道場中不論碰到順境或逆境,由於處處皆是佛法、都有善知識,總容易提起正念,運用所學教理來自我反省,轉化煩惱。能夠不拘於個人,而是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著想,如此不僅是慈悲心的呈現,也讓彼此結下良善的法緣。 廣修福慧 莊嚴菩提 佛法的可貴,在於讓我們了解,一切眾生皆具成佛的本質,未來終將成佛。今日我們因學佛得以心開意解、發心修行,為了斷除心中的無明煩惱,啟發成佛的菩提種子而努力,在過程中,「菩薩行」就是能令這顆菩提種子成長、茁壯的重要養分。菩薩為了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,為圓滿自覺覺他,達到事理圓融,而在因地上廣積福慧資糧,點滴努力皆以成就佛道為目標。我們在道場出坡修福修慧,正是菩薩行的具體落實。 《大乘義章》:「善能資潤福利行人,故名為福」,修福就是要「資潤」和「福利」於「行人」,唯有以善法來行利他之事,福德才得以增長。又「言智慧者,照見名智,解了稱慧」、「知世諦者名之為智,照第一義說以為慧」,修慧就是要「知世諦」與「解了」,「知世諦」故能善用俗諦之法,如同在常住不同單位學習各種事務,都是俗諦、都要以利他為要。出坡同時也是動中磨鍊,落實「解行並重」才能「解了」佛法之理。更進一步能「照第一義」,與心性之理相應,了知雖善用俗諦,還要銷歸自性,時時刻刻覺察覺照,照破心中的煩惱,照亮清淨光明的自性珍寶,便是福慧雙修最重要的意義。 慈悲精進 無住發心 我們還能以什麼態度來面對出坡,令福慧雙修的行門走得更踏實呢?一是「慈悲利他之心」,慈悲即是予樂拔苦,以利他為要,利益他人就是修福,應時時把眾生放在最前面,對共同出坡的師兄弟也要慈悲、和合相待,如此能令自己更加柔軟與細心,爭執也不易發生,更能親近大眾。 二是「精進廣學之心」,不懈怠、廣泛學習、樂於接納,對所有坡務能不生分別,平等看待。曾有執事法師勉勵:「看到事情沒人做,自己便主動多承擔,不用在意為何是我做而不是他做?如此行之,受益最多的肯定是自己,並且也能在當中廣結善緣,緣結得廣就有足夠的資糧來度眾。」由此可知,精進廣學正是累積度眾資糧的關鍵。 三是「始終無住、無我」,無住,即不貪著於出坡之所得;無我,便不執著自己的貢獻。時時無住、無我,才不易被種種計較思量所困擾而產生負擔。能同在道場發心是眾緣和合,也是彼此福報的分享,大眾共同努力,才能成就善法。因此對參與其中的每一分子都要心存感恩,如此心中的「我」就能漸漸看淡與放下。 出坡時,若能時刻保持這三種心態,並依此反觀自照,當前這念心是否合於正見?偏離了,便趕緊拉回,堅住正念,如《金剛經》中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腳踏實地去落實,必能在福慧雙修中,獲得最真實的功德利益,成就菩薩行。 |